7月24日
《安徽日报》以《坐“时光机”穿越庐阳》为题
报道庐阳区打造 “小而美” 的创新场景
构建可感知、可触摸、可参与的文旅体验
“骑格朗车逛老合肥喽!”暑假的合肥城市记忆馆内,市民们纷纷跨上二八大杠“格朗车”,蹬动脚踏板,周围的光影瞬间流转,老百货大楼、街头的老店铺次第展开。
图| 合肥城市记忆馆
“格朗车”是合肥人对自行车的俗称。“格朗车可是当年的‘奢侈品’!”一旁的市民感慨道,“没想到在科技的赋能下,现在成了找回城市记忆的‘时光机’。”
展开剩余77%在合肥这座兼具科创基因和历史底蕴的城市,科技正在唤醒沉睡的文化记忆。从斑驳的历史建筑到街巷里的传统技艺,从烟火蒸腾的老街巷弄到代代相传的生活场景, 科技创新让千年庐州的文脉在时光流转中不断赓续。
被誉为“合肥之根、庐州文脉”的合肥市庐阳区,承载了合肥两千多年的历史和文化。记者的探访正是从这里出发。位于庐阳区淮河路的合肥城市记忆馆,其前身是1957年建成的老合肥市政府大楼。这座被录入《合肥市区第一批历史建筑名录》的建筑,在改造中尽可能保留了原有风貌,如今却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。
图| 合肥城市记忆馆
“唤醒沉睡的历史建筑,让它成为活的记忆载体。”合肥城市记忆馆负责人高娟介绍,合肥城市记忆馆通过运用沉浸式光影、数字化交互、VR等创新形式,增强游客与馆中故事和情景的互动性,让尘封的历史变得可亲可近。
馆内,游客们正围着智能助手“庐小胖”抢答“合肥方言”,“不顶龙”“得味”等方言俚语,让游客沉浸式感受本土语言的鲜活魅力;乘坐“时空巴士”,车窗外的虚拟场景重现昔日城市风貌;拉开“任意门”互动装置,“合肥十景”“合肥十大建筑”接连呈现在眼前……科技在这里不再是冰冷的工具,而是打通时空、唤醒集体记忆的桥梁,让泛黄的老照片变成了可听、可看、可互动的鲜活故事。
走出记忆馆,如何将散落在老城各处的历史文化点位串联起来?一部手机、一个“走读老城”小程序提供了答案。这个依托互联网平台构建的“掌上庐州城”,将庐阳老城区30余个历史文化点位“串珠成链”。
“小程序会根据不同季节、主题推荐特色线路。”庐阳区文化馆馆长王旭介绍,“走读老城”小程序就像一个智能文化导览员,带领市民按图索骥,深度寻访城市肌理。
图| “走读老城”支付宝小程序界面
沿着“走读老城”小程序推荐的线路走到拱辰街,街区烟火气便扑面而来。这条起于阜南路、蜿蜒至合肥老北门“拱辰门”的近400米巷道,自发形成一条美食街区,成了老合肥人心中的“味觉地标”。那些红火半个世纪的卤菜摊、米饺铺,承载着几代人的舌尖记忆,藏着最真实、最有温度的城市记忆。
科技的赋能,让“老菜市”添了“新智慧”:新改造的四湾室内菜市的智慧中控大屏上,“四湾大肠”“韩二姐蛋饺”“雷家绿豆圆子”等老字号招牌清晰可循,蔬菜产地、食品安全检测、今日特价等信息一目了然。数字技术不仅提升了管理效率,更守护了这份珍贵的市井烟火气。
“我们要做的,就是让这些文化根脉活起来,成为推动老城焕新的动力源泉。”王旭介绍,庐阳区依托 “走读老城”文科商旅创意融合提升项目,以“文科商旅融合+数字创意”为核心引擎,通过系统溯源、活化利用、多元传播,将沉睡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可感知、可触摸、可参与的文旅体验,培育出独具特色的新业态、新品牌、新模式,让老城文化魅力在新时代绽放光彩。
图 | 合肥三国合肥历史文化馆内景
逍遥津公园的数字化三国馆采用数字科技与媒体艺术,打造省内首个数字化三国文化沉浸式体验馆,再现风云纷争、豪杰史诗,开启三国合肥的穿越之旅;淮河路步行街在周边文旅景点打卡点位安装智能标识,打造“全国首个数字消费与AI文旅互动街区”;新华书店四牌楼元·书局不断探索书店营业新模式,迭代升级成为合肥科创文化新地标……
在合肥老城区,这些“小而美”的创新场景,正通过科技赋能,将历史地标转化为鲜活的文化消费新场景。“当数字技术渗入老城的砖瓦肌理,当文化记忆转化为可触摸的消费体验,市民在参与中强化了对城市文脉的认同。”庐阳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秦玮表示,庐阳区正在着力打造一个“历史可触摸、科技可感知、成果可共享”的老城活力生态圈,科技与文化在此交融,让城市文脉“活”起来。
发布于:北京市十大配资平台app官网,鼎配配资,长胜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