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高考刚一结束,“扁担女孩”那段视频一下子刷爆了网络!
广西灌阳的考生刘燕,肩上挑着扁担踏出考场,仅仅10秒的视频,在一天内就拿下了10亿播放量。
励志女神逆风翻盘的故事立马上热搜,#拒百万资助#词条直接冲到榜首!
可是一旦人民网发文辟谣,大家才发现这场全民狂欢背地里的“造神陷阱”逐步浮出水面,那些丑陋的嘴脸也一一显形;
她到底是啥来头?火遍全网之后,她的生活又咋会被曲解成这样?
爆红前的 “扁担女孩” 是谁?
刘燕,家住广西灌阳,地地道道的农村妹子。
初一那阵,老爸去了广东工地做事,家里种地、照料他跟哥哥生活的活儿,全落在老妈一个人头上。
这种过日子的方式,在广西农村很普遍,不过她心里明白事理,把生活的担子默默一肩挑了起来。
她读高一那年,哥哥也不念书了,出去打工挣钱,家里念书的就剩她一个,学杂费和生活开销全靠爸和哥往家寄。
从小她就在家帮忙,扁担早早搭在肩上,挑粪桶、背谷子这些活计都不在话下。
命运拐了个弯,是在 6 月 9 日高考一结束的那会儿。
那天,老妈骑着摩托,特意带了根扁担过来接她,“妈,你腰不行,我来吧。”刘燕一把接过扁担,把被褥挑上肩。
在她眼里,这种事儿村里头常有。她低着头往前赶,没想后头有人用手机把这一幕录了下来。
让人没想到啊,这根挑过柴火和困难的扁担,竟然把全网10亿人的视线都吸引过来了。
从“普通女孩”到“流量符号”的疯狂包装
刘燕那朴实的模样,说白了,就是大伙儿日常生活中的一个普普通通的人。
可没想到,互联网兴起那会儿,她一不小心就被推上了风口浪尖,像被人硬生生捧成了网红,被当成流量的工具随意打扮重塑。
视频一火,网友一下子嗨起来了,各种花里胡哨的标签哗哗往她身上招呼。
有些人喊她是“扛起家里一切的主心骨”,把她说得像家里的救世主一样。
“拒绝资本清流偶像”这顶帽子也扣在她脑门上,看起来她已经成了跟资本较劲的先锋人物了。
更搞笑的是,“拒绝百万赞助”这回事流得飞快,连“985大学已经录取”的段子都被人瞎编了出来;
她整个人越来越像脱离现实的存在,仿佛成了那种不沾烟火气、一路开挂的神话人物。
有些人眼疾手快,看中了流量这块大蛋糕,干脆没啥底线地各种炒作哇。
短视频平台上,冒牌账号多得像下雨后蘑菇一样冒出来,打着刘燕的旗号,粉丝居然蹭蹭涨到了4w;
这一切跟刘燕自己压根扯不上啥关系,她连半点好处都没沾到。
有些媒体也跟着掺和进了这波“造神”热潮。
不少自媒体为了博眼球,各种“寒门贵子逆袭”“单枪匹马挑战资本”这种标题满天飞,噱头十足。
他们有意把刘燕本就是个高考后想找份暑期工、感受社会的普通学生这事扔一边去了,把她的故事夸得天花乱坠,硬生生包装成啥“逆袭”的神话。
在这波推造“神话”的浪潮里,原本的正能量也早已经被变味儿了。
刘燕直言不会接受带有商业性质的赞助,愿意接受符合法律规定的助学金,结果外界却传得变了味,说成她啥资助都不领,给人留下不近人情、不懂事的印象。
她打工的那家饭馆也被人挖出来了,眼下,网络上一波又一波的自媒体赶来拍视频,搞得店里乌烟瘴气,日常都被影响到,还有些人干脆开起了直播,剪辑内容添油加醋,纯粹为了吸睛博热度。
在这一阵子铺天盖地的“造神”操作下,刘燕本人的模样早就被各种光环和标签遮住了,大家眼里看到的,都只是那一个被热度和话题包装出来的假象。
眼下,人民网发出的辟谣像当头一棒,直接敲醒了这阵热闹的“造神”风波,把事情的真相给摊开在了大家面前。
人民网辟谣还原“真相”
6 月 16 日,人民网评论发声,为“扁担女孩”刘燕这场火爆的热议事件划上冷静的句点。
官方直接点明,刘燕其实就是个普通的高中生,趁着暑假出来打工,也是想感受一下生活,顺便挣点学费,网上说什么“家里穷到不行”“被资本压榨”这些说法,纯属夸大其词。
网上那些什么“《纽约时报》报道”啊、“天价签约费开始直播带货”,统统都是后期合成弄出来的假消息,刘燕自己也没授权别人用她名义做啥生意。
她一澄清,网上那些流言就像兜头被泼了一桶凉水,瞬间就消停不少,传来传去的小道消息立马没了市场。
可这事儿一出,刘燕本人面对眼前的乱象,她又咋整呢?
女孩的真实选择:清醒比流量更重要
刘燕在人民网接受采访时表示:
扛扁担是咱平常的事体,真没啥要帮衬的。大伙儿要是有心,还是去照应那些更需要的人吧。
这话说得挺犀利,直接揭开了网络上打造神话的那层光鲜外衣。
她的头像被虚假账号挂在直播间卖农货,热搜上“寒门逆袭”这种标题到处都是。
这个刚考完高考的小姑娘,正在县城一家饭馆里忙着炒菜;
在她看来,每小时12块钱的假期兼职,比网络上的那些虚火靠谱多了。
其实,刘燕早就透出点“头脑清醒”的苗头了。
刘燕后来接受采访时,人还坐在小屋子里面,身后那堵墙贴满了各种奖状,墙皮已经有些斑驳,她倒是很坦然地开口:
对我来讲,哪怕是一毛钱,都不是轻轻松松得来的,全得拼死拼活靠自己挣。
现在的她,跟网上那些被吹成“流量宠儿”的样子,全然不像回事。
她的理智选择可不止这一桩啊。
那些网红公司一窝蜂地抛来橄榄枝,说只要签字画押,以后名气和收益都会有着落,可刘燕压根没细瞧合同,直接干脆回绝了。“我就想安心把书读完,不想被这些噱头闹腾,更不愿拿‘卖惨’吸引眼球。”
相比起来,先前有的网红为博关注啥事儿都干,流量至上毫无底线。
比如,“拉面哥”一走红,立马就有一大帮主播把他摊位团团围住,猛劲儿蹭他的热度,把人家的淳朴给消耗得差不多了。
“东北雨姐”故意包装虚假的人物形象,在直播间糊弄粉丝兜售三无产品,结果把口碑整没了。
一旦老实人的形象成了博取关注的手段,“日常生活”其实也都是提前安排好的套路,结果惹得网友们火冒三丈。
这场有关刘燕的“造神”流量戏码,她一心守住初心,到底接下来会咋演下去?
结语
流量散去时,人民网发声如同在案头敲了一记醒木:别再给她们贴金,咱得看看真实存在的“刘燕们”到底过得咋样。
从拉面哥被追得团团转,到东北雨姐的人设突然翻车,不少原本活生生的人物,转眼在流量大潮里变成了一张张标签。
大家对“寒门励志”故事的热情追捧,其实说白了就是把别人的辛酸当成看热闹,把人家的苦日子当成一种消遣,反倒容易忽视了他们真正想要的东西。
当“扁担女孩” 回归成“为了生活拼搏的小姑娘”,其实反倒该琢磨琢磨:
与其一味热捧那些被塑造成“标签”的人,不如踏踏实实尊重身边每个普通年轻人的辛苦打拼路子。
只有避开“神化”这套把戏,才算是真正把青春的模样放在心上了。
十大配资平台app官网,鼎配配资,长胜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