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他们舍身保护书籍、坚持办学,今天的我们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,更应该认真对待每一堂课、每一页书。”在大学开学首日,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2025级本科新生米君颐与2万余名新生同学一起观看了校史故事《坪石先生》,深受感动。
9月以来,随着秋季学期大中小学陆续开学,广东的青少年们从“开学第一课”起,正式开启了新学年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、激发对科技创新的兴趣……这些丰富多彩的“开学第一课”,帮助学生“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”;而在接下来的思政课学习中,他们将进一步深入接受思想洗礼,逐渐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。
“开学第一课”修德润心
新时代青年该如何以修德启新程?
在华南农业大学2025年秋季学期“思政第一课”上,该校党委书记李凤亮从“德”字的内涵讲起,带领学生了解百年华农的修德传统,鼓励大家要以专业所长服务国家战略,拒绝“躺平”和“佛系”,努力追求美好人生。
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、思想文化交融的活跃区域。在广东高校,由学校党委书记、校长每学期上“开学第一课”已成为惯例。
而在中小学,则注重在“开学第一课”中融入思政教育,以独具匠心的内容和形式,打造一堂堂“沉浸式”的思政课——
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张忠德来到广州市培正中学,为师生带来健康第一课,启动“中医药文化+思政”校园融合新模式;
广州市黄埔区东荟花园小学组织学生前往垃圾分类宣教馆,与AI机器人互动,学习垃圾分类知识;
小北路小学党总支书记韩萍以AI形象出现,号召学生们为迎接第十五届全运会做好准备,该校还带领学生前往越秀山体育场了解比赛场馆的改造升级情况……
“如今大中小学的思政教育摆脱了以往内容重复、传授生硬等‘填鸭式’教育方式,同时,不同学段的思政教育随着孩子认知的发展循序渐进、螺旋上升。”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教研室副主任钟守权说。
小学生重在启蒙学习,初中生重在体验感知,高中生重在理性分析,大学生则强调使命担当——纵观广东不同学段的“开学第一课”,思政教育既内容衔接,又各有侧重,“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”的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。
例如,同样是紧扣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大节点,将抗战精神融入思政教育,不同学段学校采取的方式各不相同:
广州市越秀区朝天小学在开学典礼上邀请电台播音员以“对比今昔同年”为主题,给学生讲述抗战故事,在学生们心中播下爱国的种子;汕头市汕樟中学邀请革命先辈的后人到场,带领学生铭记历史、缅怀先烈;广东医科大学的“思政第一课”从观看《南京照相馆》电影片段切入,激励学生从鲜活的历史事件中汲取奋进力量,勇担使命。
“广东思政教育逐渐体现出整体性、系统性的教育理念,形成育人闭环。”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张永刚说,思政教育越来越深度融入专业教学、社会实践、校园文化等现实场景,从“书本里”走到“生活中”,助力培养更多“有中国心、中国情、中国味”的时代新人。
新学期思政课“迭代升级”
新学期,思政课将怎么上?一些神奇的“化学反应”正在发生。
对于本学年思政课程的安排,广州职业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周志鹏早有准备——面对刚迈进大学校门的新生,他计划重点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与担当意识,将结合实地走访、调研与项目实践等方式开展思政课教学,还将九三阅兵相关内容融入进来。
他认为,思政课程的设计,既要考虑到新生成长需求与职业本科育人目标,同时还要结合学校产教融合特色、专业实操场景及学生成长轨迹,在教学中回应学生关切,用贴近学生的案例,帮助解决其学业、职业、生活等问题,避免说教。
为了让思政课更可听、可信、可用,他还计划将虚拟现实与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思政课教学中。“新技术的运用有利于增强课堂的沉浸感与互动性,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。”
像周志鹏一样,广东不少大中小学的思政课教师在设计新学期思政课程时,都注重使用人工智能和数字化技术这些“利器”——
华南师范大学搭建“风起南粤改革潮”弘扬改革开放精神虚拟仿真实验,以数字技术还原历史场景,学生可以通过操作虚拟人物实现沉浸式学习;东莞思政教育团队打造“科创思政”品牌,通过参观虚拟展厅、人工智能赋能课堂学习等方式,提高思政课育人实效;广州市康有为纪念小学引导学生科学使用平板等电子设备,提高课堂互动效率,并利用数智评价平台,让学生的成长“可视化”。
作为华南师范大学备受学生欢迎的“网红”思政课教师,张永刚也不断“迭代”自己的思政课:“我们利用VR/AR等技术重走红色路线,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维度和表现形式。”
广东丰富的近代革命历史和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,也是思政课上的鲜活素材。
广州市技师学院党委办公室(纪检审计室)主任姜兴莹介绍,该校开发了《美丽中国》《红色中国》等4门校本选修课,利用本土红色资源,通过思政剧、红色展演等艺术形式传承红色基因。
“我们将继续组织学生走进田间地头、走进教育场馆、走进车间、走进社区,将抽象理论与学生未来职业场景结合,用行业案例、职业榜样替代纯理论阐述。”姜兴莹说。
在省级层面,广东也有新动作。
9月12日,广东高规格发布了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又一项标志性成果——《走在前列的广东实践》高校思政实践课程,将在全省高校开设,系统、深入、生动地将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成果,转化为育人优势。
让人眼前一亮的是,这门课程还特别设计了6条实践教学路线,包括改革先锋线、科技创新线、南粤文脉线、绿美广东线、美丽湾区线、共同富裕线等,让思政课从课堂叙事变为实践体验,课程内容更加生动鲜活。
张永刚认为,广东思政教育正从“结论灌输”向“过程探究”,从“宏大概括”向“微观切入”,从“单向灌输”向“互动体验”转变。
南方+记者 李秀婷 陈理 谢望海
十大配资平台app官网,鼎配配资,长胜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